[保生大帝參拜巡禮] 第九十三站 : 南投縣草屯鎮月眉龍德廟

        目前龍德廟正在整修中,本來是好像是預計三月底完工,不過今天參拜的時候還是尚未完工,不過看樣子整體已經差不多了。

[龍德廟介紹]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月眉厝龍德廟位於草屯鎮碧峰里(月眉厝)碧山路一一五八號,建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十一月廿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月眉厝位於貓羅溪東岸,今南投縣草屯鎮碧峰、碧洲二里。根據《草屯鎮志》所載,雍正年間,有漳州府南靖縣和溪林永觀派下墾戶林師佑者,渡臺墾荒於嘉義梅山崁頂地方,後來率族人北遷,入墾溝子乾,其兄弟分別散居於貓羅溪東岸,創建血緣聚落,成為草屯四大姓之一。林姓先民入墾草屯後,子孫繁衍,其林氏守勤公派下之大長房、七房、六房等三個房奉祀關老爺,有關老爺公田,守玉派下之塘房、白鬚房、文房等三個房奉祀觀音媽,有觀音媽公田,舉凡龍德廟、月眉厝昭樂軒和林氏家廟的開支,均由上述「兩平公」支理,此六房頭即所謂之「六腳頭」。林姓先民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遷臺時,攜帶唐山龍騰宮保生大帝之香火,以保平安。根據林黃河先生的說法,林姓先民徙居月眉厝後,於康熙六年二月(1667年)起陸續雕刻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其後並醵資草創簡陋小祠於北投山麓(俗稱柴梳山)。不久,即因貓羅溪水患,前埕供奉保生大帝祠宇崩塌,故將小祠遷回月眉厝內,即今廟口與漬間巷口之古榕處(舊廟地)。其後因信徒日增,乃於乾隆五十年代,始由六房林浸捐獻毗鄰小祠之土地,遷於現址,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十一月峻工。奉祀保生大帝之龍德廟,由林姓所建,為草屯林姓之主要寺廟。因此,龍德廟與地方息息相關,為庄民之信仰與地方自治中心,境內各庄之諸項事務,向由「六腳頭」集思廣益後,再交付各庄、里去執行。例如同治初年戴潮春亂時,庄民以龍德廟為中心,在林春祈(錫爵)的率領下,為保庄而禦賊,保全了附近庄民之生命財產。又其時,北勢南洪姓響應戴潮春之亂,同治三年十一月(1864年)臺灣兵備道丁曰健率軍進勦,途經月眉厝龍德廟,曾祈勝於本廟,亂平,丁道獻立「刑期無刑」匾。龍德廟建立後,於嘉慶八年(1803年)曾稍事修建。道光廿九年(1849年),再由總理六房林文梅、塘房林水汴、鬚房林永讚等三人首倡,由庄民醵資重修,於咸豐元年(1851年)峻工。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七月,貓羅溪洪水氾濫,護廊塌毀,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由林月明、林憨兩人首創,由庄民集資修復。臺灣光復後,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四十六年(1957年)曾由庄民醵資重新整修,於完成正殿後即遭遇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之「八七」與「八一」水災,護廊塌毀,庄民損失慘重,重修因而中斷。民國五十一年後,歷經多次重修,於六十六年峻工,即成龍德廟之現貌。目前廟內除奉祀主神保生大帝外,並祀有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等二十餘尊神像。龍德廟是一座單進的小型廟宇。組成空間為拜殿、正殿、翼房、廂房。建築配置以正殿為中心,呈水平軸線向左、右對稱發展配置。單進格局未建山門或後殿的龍德廟在本省廟宇建築眾多類型中,顯得簡單樸實。正、拜殿的構架皆以斗座直接成桁的作法,與傳統閩南式結構桁下承接雞舌的作法不同,柱頂亦不作斗座狀,而直接承桁、及瓜筒比例接近圓形的造型與鄰縣彰化關帝廟的作法十分類似。目前廟內保存有咸豐元年(1851年)之「真元壽世」匾,以及同治三年冬十二月(1864年)之「刑期無刑」匾。另外,還保存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打造之石香爐,上鐫有「保生大帝」「龍德廟」,以及龍德廟遷現址後,聘請大陸師父雕鑿之大小神轎各一頂。



[龍德廟照片]




















廟宇名稱:南投草屯龍德廟
廟宇地址:南投縣草屯鎮碧峰里碧山路1158號 @23.971038,120.650211
參拜時間:2013/04/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