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邑古剎─《開山宮》肇建淵源。緣起隋末唐初,史籍記載。西元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因當時琉球國(台灣古稱)三十六島,拒絕納貢,於是派遣『隋虎賁中郎將─陳稜』,率兵萬餘渡海攻台,經本宮前方舊海岸登陸府城,擄走土酉王子等九百餘人而返,因功策封為右光祿大夫,後見隋煬帝昏庸無道,遂棄官掛印潛崑崙山學道,後隋王唐興,隋室遺民不屈新朝,與將軍隨從軍民,避難渡海遷台,拓墾荒蕪定居,感戴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將軍開台勳業,遂依登路地茅建祠奉靈尊為『開山聖王』祭祀,千秋永享 ,鴻遠流芳。此即《開山宮》之前身─《將軍祠》。
旋至宋、元及明初期間,時代動盪綿延兵荒馬亂,先民避難渡台拓蕪建增。(西元1575年)明萬曆間,來台和人足跡普及今古都府城,時先民移民多以沿海漳、泉等地為眾,甚而已祖籍地所奉神祇、香火、分靈來台寄藉神明保佑。唯先民移台多或因水土不服、或因瘟疫流行,故沿海盛行供奉神醫保生大帝─吳真人,行醫濟世。
西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據台,建造赤崁樓為行政中心,成立東印度公司,獎勵大陸閩海漢人東來通商,時來台商賈事營繁昌,一般商祈願為祭神,特自泉州白礁奉請保生大帝吳真人金尊前來,應府郭新郊街民合議,遂謀合祀於《開山宮》,此即為舊誌記載荷據台前建,《開山宮》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廟因由。
明永曆廿八年(西元1674年),台江內海岸大水成災,適鄭國姓郡王之子鄭經離台返夏,國事委由國政─翁天佑,大力整治府郭街道,市街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等四坊,並全面整建西海岸廟宇,西定坊新街頭地方仕紳遂配合集資,自唐山運材改建開邑古剎─《開山宮》,土塑鎮殿七尺金尊『保生大帝─吳真人』,前供桌上置『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將軍神祇聖牌位。然明寧靖王駐台時,念《開山宮》,乃開台首宮及陳稜將軍開創台疆之先功,以古宮名《開山宮》再度奉變進封。
康熙王朝中葉,十六世紀末期,曾由當知府及舉人合議倡修,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再由候選同知王紹堂等重為修茸;六十年武舉張文亞等,議鳩眾重修;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吳振宏等再為倡修;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董事林天理、林廷爵、歐陽庸等,與外新街王用賓等,鑑於宮中金尊日益眾多,僻居一隅終非長久之計,遂倡議重建以昭宏神,堂觀煥然屹立於斯;光緒九十年(西元1882年),地方大德仕紳歐陽騰、許如璧、徐光樟、葉登科等,寄附金千百四十圓募集改築,斯時廟貌規模大備,有左右偏殿橫跨至現今現今民生路中心,拱門臺階堂構輝煌。
據台灣文獻學界前輩─林道衡委員,及台灣古史田野調查先驅─楊雲萍教授。二為之資料統計,全國奉祀保生大帝為主祀神明之廟宇,有一百四十餘間,陪祀者亦有三百八十餘間。經考其中全國首邑奉祀保生大帝─吳真人者,應為府城古街─康熙古地圖上記載,新街勇之《開山宮》。
[開基開山宮照片]
廟宇名稱:台南開基開山宮
廟宇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一五六巷六號 @22.994346,120.200485
參拜時間:2013/0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