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參拜巡禮] 第一八二站 : 臺南市北區市仔頭福隆宮

[臺南市北區市仔頭福隆宮介紹] (資料來源: 廟方書面資料)

== 源遠緣起 ==
        「市仔頭福隆宮」昔屬台灣府治鎮北坊。坐落府城北偶、燕潭之南,大北門城城門南向約200米處,小東門城則在本宮左側向東直線距離約650米。為昔時府城北偶北東之「中樓仔」、「三分仔」、「洲仔尾」、埔姜仔頭 (永康) 、新港社 (新市) 、灣裡社 (善化) 、目加溜灣社 (安定) 及小東門城東之「四分仔」、網寮、「鯽仔魚潭」(崑山大學至仁德太子廟帶狀區域) 、大灣溪仔 (大灣) 、大目降社 (新化) 、卓猴社 (新化那拔林里) 、礁吧哖社 (玉井) 等地的聚落住民、販商往來府治必憇及交易之所。

        清康熙二十三年 (西元一六八四年) 設治「台灣府」於台南,雍正三年 (西元一七二五年) 台灣府城木柵建城完工,大北門城西北方的「寮內」、「田螺旋」(今六甲頂) 、溪頂寮、和順寮等地住民亦由大北門城出入,福隆宮頓成精大北門城及小東門城進出府治外交通之津要。乾隆元年 (西元一七三六年) 城門亦木柵為磚石,城外米殼農、牧、山產端賴人力挑運或輦牛車入城,台江漁獲划舟楫或撐筏溯溪而入就在福隆境周遭交易。米殼豐登形成米市為當時唯一之「米市場」,市肆益隆蔚然成市漸掌山珍海味之集散,府城諸事之源頭配達全城是以「市仔頭」之名因之而立。攤商販子群聚形成街市則稱「市仔街頭」,(即今北忠街16巷,福隆宮廟埕前直達火車站圓環邊),戰後在地人改以「中街仔」稱之。迄今「福隆宮」府城人仍習以「市仔頭」、「市仔頭廟」暱稱。

        清道光鴉片戰爭期間 (1840 ~ 1842) ,署巡道整合及劃分由民間境廟組合的府城城守聯境組織。距大北門城雖只約200米卻是府治內較接近小東門城的福隆宮 (約650米) 自此劃入與南向約900米外的東嶽殿、彌陀寺、龍山寺、聖公(爺)廟、祝三多(福德爺)廟、西竹圍(土地)廟、龍泉井(土地)廟同列屬「八協境」,職司大、小東門的城防及府城東邊區域的境防要務,大人廟則為境廟諸多防務議事會商統合之所在。

        福隆宮居八協境 (東安坊) 最北之鑰,緊臨自大北門城東側起往南經福隆宮,再經舊臺灣縣署到水門與十八境 (鎮北坊) 為界的境界上,本宮右側即屬「十八境」。也因此日治時期本宮直轄於府城東區,國府遷台後行政區域的調整,回虧屬北區。

        爾今,八協境內的福隆宮、東嶽殿、大人廟、聖公(爺)廟、祝三多(福德爺)廟仍維持著深厚的交誼和往來。每逢各宮廟主神聖誕,相互「插燭」「送花圈」,互稱「兄弟境」。

== 廟史沿革 ==
        福隆宮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 (西元一六四七 ~ 一六八三年) 《台灣通治》昔時原名「福隆境」,世居在地耆佬亦所述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隨著「市仔頭街」日趨繁榮,市集攤商販夫及落籍的住民漸眾,乃倡議整頓已見頹廢的祠廟,於清嘉慶七年 (西元一八O二年) 著手重建。道光及光緒年間續有修葺。

        日治時間 (西元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年) 明治二十八年十月 (西元一八九五年) 日軍進入府城。日明治三十三年 (西元一九OO年) 興建之台南駅就位於福隆宮南向偏東直線距離約270米處。明治四十五年七月 (西元一九一二年) 府城建設「市區改正」計畫提出,大正八年四月 (西元 一九一九年) 「町名改正」,本宮所在地:北門町二丁目三番地。原舊門牌:台南市己五五番地 (市仔頭街) 。

        明治末年、大正初年拆除大北門城並拓築本宮左側今之「北門路」,大正元年規劃及逐步進行城垣外之燕潭至福隆宮後側以北之燕潭蓮池區域闢建今之「台南公園」區域內的興隆宮、辜婦媽廟及住戶就此拆遷,大北門街辜婦媽廟「頭人」呂賽、吳來、吳番薯、陳跳、鄭成、郭贊等諸氏曾和本宮相談協議二宮併合其神尊辜婦媽廟及太子爺移駐本宮之事。大正六年 (一九一七年) 「台南公園」工事完成,同年六月十七日舉行開園式。「市仔頭」市集交易腹地頓失,居民流散攤商販夫另謀他遷只留下「市仔頭」三字彩印在府城人的記憶裏。

        國府遷台,是時黃杜為本宮管理人。戰後,始於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福隆宮首屆董事會董事會成立。民國四十六年則由王瑞芳接任。此際吳府千歲受保生大帝之邀,於福隆宮輔佐大帝行醫濟世,護持廟務興隆。並擇戴萬福 (福仔 西元 一九三六 ~ 二O一O年) 為乩童,義務為神尊辦事三十有三載。民國四十四年 (西元一九五九年) 董事、執事等人發起募捐鳩資共襄重修盛舉,八月二十四日動土,越四年始告完成。民國四十八年 (西元一九五九年) 十二月六日擇吉慶成建醮,祈安合境咸寧。

        民國七十年,保生大帝暨吳府千歲聖諭,同年六月二十二日擇吉動土,七十一年二月一日拆卸原舊廟就地重建,三月三十日下挖西側地下室時,出土一小石碑上刻興化 左營四起 柯天祿。閱八年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竣工。坐向西南,佔地約一百一十台坪,為鋼筋混泥土建築,挑高台基,入廟需拾級而登,並增建後殿。原為市定三級古蹟的福隆宮因此次的重建註銷了資格。

        民國九十年 (辛巳) ,委員執事之議稍事修改調整廟體結構,並恭請「下壇黑虎大將軍」移駕至正殿下之龕中。同年十月十四日舉行三朝慶成謝恩祈安清醮之慶典。

        福隆宮正殿主祀 保生大帝 ,同祀 文衡聖帝、吳府千歲。配祀五府 (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 千歲,康王、趙王二元帥,關平、周倉二將軍,中壇元帥、徐甲真人及黑虎大將軍等神祉。全臺白龍庵百壽堂張部駕前孫將軍、斌將軍因緣寄祀於本宮。後殿則供俸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臺南市北區市仔頭福隆宮照片]




















廟宇名稱:臺南市北區市仔頭福隆宮
廟宇地址:
臺南市北區北門路二段一O五號 @22.99954,120.2119 
參拜時間:2014/07/4

[保生大帝參拜巡禮] 第一八一站 : 臺南市北區大銃街元和宮

[臺南市北區大銃街元和宮介紹] (資料來源: 台灣府城總爺街文化園區網站)

== 大銃街元和宮 ==
       康熙35年(1696)里人集資興建,時稱水仔尾真人廟,後稱大銃街元和宮,本廟歷經乾隆年間、道光30年重修至光緒22年(1896)擴建為現在規模,日本領台後大正3年、昭和11年里人發起重修,台灣降復後民國39年本宮為發揚保生大帝濟世行醫之德,成立保生慈善會於廟後聘請名醫低廉行醫濟眾,49年發起重修,52年落成,53年歲次甲辰陽月舉辦慶成祈安建醮距前科30年,79年歲次庚午興工重修,擲茭請示神諭地板升高二台尺原狀重建,至81年工事完竣,廟貌煥然一新,神尊金光煥發,神人同慶,並於87年歲次戊寅陽月舉辦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在諸交陪境同心合力之下熱鬧非凡。
      本廟前殿主祀保生大帝(源自福建省白礁慈濟宮),配祀康趙二元帥,謝元帥及中壇元帥,後殿主祀觀音佛祖,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本宮原有子弟館三,一曰慶南社屬歌仔戲館,一曰振樂社屬北管鑼鼓社,一曰鳳鳴社屬南管社,往昔大銃街廟是以7月19日之普渡,有爭奇鬥巧的肉山魚山,排場之大城裡城外攘熙人群,空前熱鬧而聞名。

== 白龍庵 ==
       白龍庵五福大帝前清由福州白龍庵迎祀於府城鎮署之右,道光年間為福州籍官兵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因之稱全台白龍庵,甲午戰後日本領台後明治31年(1898)總鎮署與白龍庵被日本政府改建為陸軍經理部廳舍,遭魚池之殃的五福大帝由里人請至本宮和祀迄今。
       五福大帝顯靈公張、應靈公鍾、宣靈公劉、揚靈公史、振靈公趙奉祀於前殿神龕前,陰陽公及諸司官,畢中軍配祀於後殿左右兩廳。



[臺南市北區大銃街元和宮照片]
















廟宇名稱:臺南市北區大銃街元和宮
廟宇地址:
臺南市北區北華街三一一號 @23.00133,120.203556 
參拜時間:2014/07/4

[保生大帝參拜巡禮] 第一八O站 : 臺南市北區鄭子寮福安宮

[臺南市北區鄭子寮福安宮介紹] (資料來源: 廟方網站)
        鄭子寮地名由來,因部落鄭姓居多,因而稱為「鄭仔寮」,古時隸屬於外武定里鄭仔寮庄,日大正9年(1920)市街改正時,更名為「鄭子寮」。自台灣光復後地方自治開始,命名為「成功里」,以為紀念鄭成功開台整治的豐功偉業。民國91年(2002)鄭子寮行政區劃分為成功里與成德里,福安宮就坐落於成功里北安路陸橋附近。
    
        福安宮草創於清代,主神中壇元帥為鄭氏先祖奉迎來此,最先以擲筊產生爐主的方式輪祀,直到日昭和12 年(1937)才創建磚牆紅瓦公厝供奉,並顏其額曰「福安宮」。民國76年(1987)因北安橋開闢,「福安宮」就剛好位於北安路陸橋下,因而拆除遷建至臨時行宮暫時供奉,民國93年(2005)「福安宮」動土重建,工程浩大,歷經5年才完工,並於民國98年(2009)農曆10月20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廟宇巍峨堂皇。



[臺南市北區鄭子寮福安宮照片]











廟宇名稱:臺南市北區鄭子寮福安宮
廟宇地址:
臺南市北區北成路二一二號 @23.02048,120.20443 
參拜時間:2014/07/4

[保生大帝參拜巡禮] 第一七九站 : 臺南市安南區陳卿寮保山宮

[臺南市安南區陳卿寮保山宮介紹] (資料來源: 廟內石碑)
        陳卿寮:清道光三年 (西元一八二三年) 台江陸浮成洲後俗稱「菅仔埔」,先民陳卿至此搭建虎厝草寮開墾荒田,故稱「陳卿寮」;又稱「虎尾寮」,陸續各姓先民加入開墾,建立部落,成為菅仔埔十六寮之一。昔有大地主設公館在此,於附近庄頭收租,又一稱「公館寮」。陳卿寮先民樸實勤家,農閒時以槺榔綁掃帚叫賣,是為槺榔之故鄉。清治時屬台南外武定里頂安順寮庄,日治大正九年 (西元一九二O年) 改編臺南州新豐郡安順,民國35年 (西元 1946 年) 重編為臺南市安南區頂安里。

        保山宮:草創於道光年間,以竹茅搭建公館,清同治元年 (西元一八六二年) 公館改建木造結構「崇德祠」,日大正十年 (西元一九二一年) 重建閩南式剪黏廟宇,奉觀音佛祖諭示命名「保山宮」,民國七十年 (西元一九八一年) 第三次重建現時廟貌。本宮奉祀觀音佛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朱府千歲、文殊菩薩,民國八十年 (西元一九九一年) 觀音佛祖降駕指示,前往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謁祖進香,觀音佛祖淵源得以大白。保生大帝系於清道光年間,分靈自高雄市湖內區月眉池慈濟宮即「三庄頭公」,由南路寮、陳卿寮、新和順三庄頭共同輪流供奉祭祀,迄今以歷一百多年香火傳承。




[臺南市安南區陳卿寮保山宮照片]












廟宇名稱:臺南市安南區陳卿寮保山宮
廟宇地址:
臺南市安南區怡安路一段三八五巷四六號 @23.041164,120.206688 
參拜時間:2014/07/4